在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称作广郡,传说商朝末年的丞相比干曾经在此为官。他见到这里百姓贫困,荆棘遍地,野兽出没,于是号召人们勤于打猎,将动物剥其皮食其肉。久之动物毛皮弃之无数,细心的比干琢磨可否将毛皮变废为宝,便收集起来,反复泡制试验,终于发明了熟皮技艺。将生硬的兽皮做成了柔软的皮张,再根据各种皮张的形状和颜色,搭配缝制成美观、轻巧而又格外保暖的皮袄,是为裘服。他将制作裘服的技艺传授给当地百姓,逐渐地人们以此为业谋生的越来越多,受益的业主们对比干感恩戴德。后来,比干遭商纣王残害,大营民众为怀念他,把他供奉为行业的祖师,并在比干泡制兽皮的地方修建庙宇来祭祀他。以后裘皮业成为本地最主要的产业,制裘技术代代相传,大营演变为我国历史上裘服重镇。传说到了秦代,制裘业产能大增,满足了民用,秦始皇将大营封为“天下裘都”。秦末大营生产的盔、靴、甲胄等也装备了义军和项羽部队,助项羽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刘邦军事力量的强大也一样受益于营皮。
元末明初,大营裘皮被选为朝廷贡品,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营皮与苏绣、景德镇的瓷器一道漂洋过海,传播世界。晚清民初时期,营皮到达一个发展的高峰。这里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全国各地的皮货商人云集于此,售生买熟,出皮购裘。据《民国枣强县志史料》(1942年版)记载:“枣强县没有多少可被人称道的东西,尤为美善皮货一种为枣强特出之品,近十数年来,大营区镇颇见繁荣,货店工厂棋布星罗,论者谓枣强货品推大营当首屈一指,其采办生皮多有山西、陕西、伊犁、新疆、河南、山东等处,货至则生制为熟,缀之为裘,缝之为缛,转运输出为全国之用。”营皮不仅国内贸易发达,海外贸易也不遑多让。英、俄、德、法、葡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也在这里设立货栈、商行,从事交易,大量的营皮得以远销海外。然而,行业的盛衰总是与国运密切相关的,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大营的毛皮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遭受重创,迅速由盛而衰。
2025-8-9省协会赴西亚皮草新城调研
2025-8-9省协会参访清河羊绒小镇
2025-7-9省协会到阳原经开区调研
2025-7-9靳国庆与王和平举行座谈
2025-8-9省工商联到协会调研
2025-8-4省协会参加辛集国际皮革皮草时装周
2025-8-4辛集市第三届服装设计大赛决赛成功举办
2025-2-8大营镇:裘皮产品多元化 触网创新拓商机
2025-8-11蒋雨江:昌黎毛皮产业的开拓者
2025-8-7辛集市第三届服装设计大赛决赛揭晓
2025-8-5清河羊绒小镇: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5-8-1辛集国际皮革皮草时装周即将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