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省外资讯
个人 企业 

解读清河——“创业”一件羊绒衫 四代创业人

发布日期:2015-12-2  类型:免费文章  作者:  来源: 河北日报   点击 5296


    阅读提示:从梳理原绒到纺纱织衫,历经30多年的清河羊绒——一个无心栽柳的特色产业如今已绿树成荫,年产值达160多亿元。产业不断向上游延伸成长的背后,是一部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几代人接力完成的创业史。走近他们,你才会真正理解,那些隐藏在简单的增长数字背后的鲜活脉动。从致富冲动驱使下的野蛮生长,转向追求理想驱动下的创新发展,站在今天的时代拐点上,清河羊绒真正的创业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王丽平回望:先行者的悲情与光荣11月20日,63岁的宋永恒从里边打开东高集团大门的锁,把记者迎进去。门里的景象已经显得陈旧,但迎面气势仍在的假山、仿古的小亭子和一组落满灰尘却造型生动的石雕山羊,透露了这个已淡出人们视野的工厂曾经的繁荣。宋永恒和他的东高集团曾是清河的一个奇迹。1989年,他带着样品只身闯进广交会,一下订出40吨羊绒,打破了当时外贸公司的销售控制,清河羊绒开始直面国际市场;1990年起,他的企业第一个上纺条、纺纱、织裤,最终织出清河第一件羊绒衫,打开了从原料到深加工另一个维度的发展空间……一样样数过去,老宋带领的东高集团创出过清河羊绒产业的14项“第一”。大门和办公楼之间的景观标有施工单位和时间——1994年,那是东高集团的鼎盛时期,老宋回忆:来要货的车每天排起长队,企业忙于迎接来自全省各地甚至外省的考察者,多时一天好几十拨……激情燃烧的火热局面下却酝酿着危机。1996年,由于一款新品热卖,老宋将当年的产量一下由六七万件提高到一百万件,自己产能不够,就组织60多家小加工厂“参战”。然而来自市场变化的风险一夕爆发,销售节奏失控,积压和甩库存带来的巨大亏损让企业元气大伤。这次事件是下坡路的开始,不断收缩规模的东高集团坚持到2007年,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彻底停产。宋永恒是清河羊绒第一代创业者的代表,东高集团也是同期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据他说,当时经常一同开会交流的同行有将近20家,“坚持到现在正常经营的几乎剩不下了。”然而他们开创的产业之路却并未停步,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如今清河数得上名号的羊绒制品企业的创办者,有许多都曾是东高集团的员工、供货商或加工户。宋永恒用“盲目”这两个字概括东高集团从巅峰跌落的原因。经营模式不科学、市场意识差、管理粗放……

    今天,老宋已经可以冷静地一条条总结教训。这似乎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直面市场大潮,毫无经验可借鉴、却凭着勇气闯开局面的一代创业者共同的痛点。然而一切还没有结束。正对着东高集团大门,隔路竖着一块大牌子,上面是一个电商创业孵化器的介绍和规划,这是老宋目前的心头第一大事。也许是巧合,东高村成为清河“淘宝村”发源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做电商卖羊绒制品。老宋希望依托这一优势,将占地数百亩的东高集团改造成电商的创业聚集地,他已为此奔波很久,目前初见眉目。事实上,老宋的十年并未完全闲居,通过房屋出租和其他一些经营,也算薄有积累,但他说,那只是收入,不是事业,“我还想当个领头羊。

    在清河,我想我是最了解羊绒的人。”远望:清河“羊绒圈”花开上海当“老宋们”在清河创业犹酣、日进斗金时,有一群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走出了清河。上世纪90年代前后,作为全国纺织业中心的上海迎来了这些推销羊绒的清河人,历经多年发展,他们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扎下了根。在上海市静安区一栋写字楼里,记者见到清河县江浙沪蒙商会会长邱凯。邱凯的普通话已经带有明显的南方口音,他说,在上海的清河“羊绒圈”里,自己的企业规模不算大,但时间“蛮长了”。1989年邱凯来上海时,纺织行业还是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他的客户是那些国有或合资的毛纺企业。1995年开始到2000年,上海的产业定位逐渐向贸易、金融和服务业转型,毛纺织业历经关停并转基本解体。产业溢出大量精通生产管理或掌握行业资源的人才,给已经完成初步积累的邱凯们带来“反客为主”的良机,“我们和他们联合创业,这样慢慢发展起来。”邱凯的公司从做羊绒纱线外贸起步,2003年后专注于围巾出口,2012年开始用“马丁格兰”的品牌拓展国内市场。

    他介绍说,他们当中国内贸易做得最好的要数“皮皮狗”和“兆君”。上海皮皮狗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上海最繁华的区域,从董事长谢灵山办公室的窗子看出去,是外滩最负盛名的一幅景观:静静流淌的黄浦江畔矗立着高耸的上海金茂大厦和明珠塔。谢灵山被同乡视为“龙头大哥”,除了企业实力强之外,也是因为他来上海更早,且为人热情。他1986年来上海,1994年在这里建工厂生产羊绒纱,1996年注册皮皮狗商标生产羊绒衫。随着销售渠道拓展至全国几百家店,皮皮狗的内销超过外贸,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国内知名羊绒服装品牌之一,年销售3亿元左右。2004年,在上海创业的清河人组建了江浙沪蒙商会,目前已有会员近40人。“有了商会,大家就像有了家。与老家的互动也常态化起来。”邱凯介绍说,每年清河县政府都派人来上海参加商会的年会,交流一些行业信息,清河当地的企业也经常组团来这边看看,“通过这些年来他们关心的问题,我们能感觉得到清河羊绒产业在不断升级”。

    盼望:背负品牌梦想的第三代浙江濮院是全国最大的针织服装市场,市场所在地濮院镇位于桐乡市,由于市场带动,桐乡所在的嘉兴市及周边地区形成全国最集中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这里,同样有一个数十家清河企业聚集而成的“羊绒圈”。在桐乡见到孙连江时,他正忙于备战双十一,采访不时被电话打断,都是商讨关于备货的各种事宜。他告诉记者,虽然还不到日子,网上销售已经热起来,每天销量有几千件。孙连江,1974年生人,他带领的河北泰兴羊绒纺织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目前年销售羊绒制品50万件以上。今年6月,公司旗下的“衣尚”品牌获得了清河羊绒制品企业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为了招揽经销商,他们在濮院开设办事处,逐渐发现这边的针织服装加工业配套能力更强,2013年,将织衫和销售业务正式从清河搬到这里。王振刚和他的华家那羊绒服饰有限公司则早在2005年就落户桐乡。华家那主要生产纯羊绒纱线,目前年销售400吨纱线,并在全国建起一个庞大的由省级经销商统领、包括数千家量身定制门店的销售体系,年销20多万件羊绒制品。与上海的皮皮狗和兆君不同的是,衣尚和华家那的注册地都在清河,孙连江和王振刚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电商兴起,品牌的地域附加值差异会越来越淡化,甚至有可能出现“逆袭”。孙连江说,刚到桐乡时,明显感到这里市场的不信任和不接纳。几年后的今天,以衣尚和华家那为首的清河“羊绒圈”已经靠绝对胜出的销量和品质确立话语权。“在桐乡,提羊绒必提清河。”他不无骄傲地说。更具开阔视野和开拓精神,尤重规范经营,70后的孙连江和王振刚这一代创业者背负着一个共同的品牌梦想。事实上,“华家那”本身就是清河的村名,是王振刚的家乡,这让他格外注重美誉度,“将来要回去的,不能把老家名给做砸了”。

    展望:创客时空的“绒四代”11月19日,在清河羊绒制品市场三楼的一个办公区,许洪超趴在电脑前为即将到来的双十二专心选款。今年5月的一次采访中,记者曾听他介绍联合产业链上不同专长的股东共同组建“电商合作社”的设想,其中包括群策群力打造电商服装品牌,当时他说考虑将款式风格定位在“中国风”。这个想法已经变成现实。他打开淘宝店铺,从店铺整体装修风格、模特的年龄气质到服装款式的表现都颇为文艺,许洪超说这是现在许多年轻女孩喜欢的“古风雅韵”路线。这款上线后,双十一卖出5000多件,“比预期好很多”。在清河电商中,许洪超的这种打法强调“调性”。还有一批人选择走“品牌”路线,比如赫华静运营的女装“雪昆奴”和男装“牧羊传说”。同样起步于2007年、通过纱线销售获取第一桶金,赫华静在随后几年将发展方向调整为专注打造高端纯山羊绒制品电商品牌,“我们不自己加工,而是从选购原材料开始,到纺纱、织衫、后整理、包装,全程控制品质和标准,让消费者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好的产品,靠口碑推广品牌。”为了提高辨识度,他精心为品牌做了一系列形象包装。今年双十一,他的店铺由于意外操作失误没能进入天猫主会场,但依靠老客户的搜索仍然取得了200多万元的销量,让他感到十分安慰。

    电子商务“中国百强县”排名第九的清河,目前拥有8个淘宝村和2万多家电商商户,今年的双十一销量突破2亿元,增长33%。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不管强调“调性”,还是打造“品牌”,电商创业造就的“绒四代”中一部分人正脱颖而出,摸索更高级的“玩法”。相对那些淘宝村里的草根电商,具有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他们被戏称为“学院派”,更被认为是产业内部产生新生代创业创新力量的希望。在清河羊绒产业创业商会会长孔祥锋的公司,记者见到几位外省客商,孔祥锋介绍说,这几位朋友都有投资意向,自己希望联合一些人共同运营清河第一家创客中心。在他看来,那些在电商大潮中成长的80后、90后,他们的创造力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宝库。

首页  |  关于协会  |  行业新闻  |  市场聚焦  |  技术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风采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毛皮产业网   电 话:0311-68090489  68012946   邮政编码:050031
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金马国际
E-mail:mpcyxh@163.com 技术支持:石家庄星象网络
冀ICP备2023017524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