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凌凤 /
皮革可以做什么?在普通人眼里可能不外是常见的那么几种。可在皮雕创作者郑玉竹田眼里,皮革可以与生活中任何东西结合。走进他的工作室,你可以看到各种皮雕衍生作品:皮画、笔记本、手机壳、车载用品、家居文化系列……正是在这里,能让人看到皮雕艺术更精致的表达。
皮料与艺术的碰撞
第一次在微信公众号中看到郑玉竹田的皮雕作品时,记者被惊艳到了。繁复的花纹、精致的笔触、夸张的表达、丰富的色彩……当得知创作者是一位1995年出生,刚步入社会的新人时,记者更是对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艺术家”充满了好奇。
“我现在不是一个艺术创作者,只是一个皮匠,是一个产品生产者而已。”郑玉竹田一开口,就推翻了记者最初的想象,话语间也带着他同龄少有的冷静与沉实,“手工业者是一个矫情的行业,在不断追求更好的过程中,一辈子就过去了。成功与否都是别人说的,不是自己能评价的”。
郑玉竹田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把超写实的概念落实到自己的皮雕创意中,那是一种比照片还要精细的创作。《仰望星空》是郑玉竹田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创作的写实作品,这幅作品的成功,让他觉得以皮子为载体,呈现超写实那种纤毫毕现的极致是可能的,这也是他最近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
“小皮匠”是8年的“老师傅”
郑玉竹田从高一开始接触皮雕艺术至今,已有8年的时间了。
他从小就学美术,高一的时候从老师那里知道了皮雕,觉得有意思就开始玩,还从父亲那里知道自己的太爷爷就是个皮匠。是父亲教他打样,是父亲帮他制作出称手的工具,是父亲在他怯步的时候给了他鼓励……一种奇妙的传承就这样开始了。“可以说,没有我爸爸的帮助,我走不到今天。”
2011年,有亲戚结婚,郑玉竹田自己动手做了一对钱包作为贺礼,被婚礼主持人看到了,于是,郑玉竹田接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订单。
有很长一段时间,郑玉竹田常常要干到凌晨。有单接单,没单就自己练习,有时间就做、就琢磨,从没觉得累,而每次进步都让他欣喜若狂。就这样,一点点地积累、尝试,郑玉竹田的技术吃着百家饭走到了今天。
为皮雕之花的绽放出把力
在大一的时候,郑玉竹田成立了现在的这个工作室,来来去去也有五六十人了。现在的成员多是95后,都是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是一个创新能力极强的团队。
去年他们与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系列海洋主题的皮雕文创产品,与多家单位的文创合作意向也正在商谈中。
“五六年前,全国的皮雕工作室多说也就100家,可这一两年多得数不过来了,呈爆发式的增长。不过,在东北三省的接受度变化不大。”谈到皮雕行业的发展时,郑玉竹田说:“我们还应该将专业性的美术生引入到这门行业里来。不过从现实讲,皮雕工艺传到大陆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还不足以支撑一个行业的发展。”
现在,郑玉竹田与他的团队把一部分精力放到了皮雕艺术的推广上,已与大连市手工艺术家协会联系,于去年11月成立了皮革艺术专业委员会,还牵头推进了4家皮雕实体门店的设立。
2020年,郑玉竹田不仅计划设计一系列以“鼠”为题的作品,还将把更多大连元素融入创作之中。
2025-2-28《阳原县毛皮产业优化提升规划》评审会召开
2025-3-10省协会参加民生领域行业协会反垄断培训
2025-3-8省协会到河北圣农公司调研
2025-3-5靳国庆到阳原调研走访
2025-3-4省协会到阳原曲长城村调研学习
2025-3-4靳国庆与何景明举行座谈
2025-4-3枣强县政协副主席李建雪到大营镇调研走访
2025-3-31三闯米兰,清河羊绒产业收获了什么
2025-3-17第三届中国·大营裘祖文化节即将举办
2025-2-8大营镇:裘皮产品多元化 触网创新拓商机
2025-4-30辛集皮革:能变色能水洗,产品创新花样多
2025-4-25河北南宫:电商培训赋能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