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参加一个活动,因为疫情好多朋友都是好长时间没有见面,大家三三两两地聊起了天。等到准备开席的时间,一位东北大哥开了腔:“咱们是‘家有十五口,七嘴八舌’啊,不过呢,‘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大家选出来一个桌上的管事的,负责监督大家喝酒!”,一席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这位老哥用了两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俗语,简练风趣,表达准确,这就是俗语的魅力。
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可谓是“大潮退去,看谁在裸泳”。在这里,我想用两句俗语为大家提出一些警醒。
一、拆东墙补西墙,到头还是住破房
记得小时候,有个年龄和母亲差不多的街坊嫂子,两口子有两大爱好:好吃+懒做,走东家串西家借钱是经常事儿,为啥呢?当时谁家都不太富裕,她就采取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维持着她在邻里间的“信誉”,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参军离家,她家就一直维持这种状态。后来听老家亲人们说,一直等到她家儿子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她也交出了“财政大权”后,家里才盖起了新房,日子也才好了起来。
这些年我也接触了很多做企业的朋友,起起伏伏,盈盈亏亏,大家总是在往前奔。同时,我也遇到过一些如当年的街坊一样的企业,整日不是在贷款的路上,就是在准备贷款的路上,企业的资金完全依赖于贷款,往往是“医得眼前疮,割却心头肉”,哪有什么时间去考虑生产、考虑销售、考虑管理?
二、饱带干粮 雨备伞
我是12岁上初中时便离家住校,在学校里大家都吃不饱,便都带点饼子、烙饼什么的作为“机动粮”。由于是两个礼拜才能回一次家,那点干粮大多数人都坚持不到最后,而我却是一个另例,每次都能够到回家的前一天晚上,才把最后一份干粮吃掉。
这得益于我母亲的教诲。当年社会各种物资都比较缺乏,而我家的日子过得却是小有起色。老母亲经常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即便是很紧巴的日子,她也能做到年底给我们做上新衣裳,过年家里有细粮。她说,平时紧一口,关键时候就能有。
我当兵第一年在连队,身体素质一般般,所以军事训练总是扯大家后腿,心里很是苦闷。我的班长是一位山东人,个子不高而体能很好,他经常说我,你拿惯笔杆子和我们拿惯锄把子的人比体力,那不就是“叫花子和龙王爷比宝贝”吗?部队需要军事素质好的兵,可也需要能拿笔杆子、写写画画的兵啊!也就从那时起,我便开始练习写作,不仅在部队里有了用武之地,退伍后也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且提了干、分了房,在新闻行业打拼了20年。
而这些年,我也发现有的做企业的朋友,市场行情好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而行情不好时,全是靠天吃饭,连采购原料的钱都拿不出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令人叹息!就说眼前这场疫情,考验的不只是企业家的管理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考验企业家的格局。
为啥俗语都能揭示一些深刻道理呢?其实,俗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提炼出的语言,也是多少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自然有其哲理性了。
2025-2-28《阳原县毛皮产业优化提升规划》评审会召开
2025-3-10省协会参加民生领域行业协会反垄断培训
2025-3-8省协会到河北圣农公司调研
2025-3-5靳国庆到阳原调研走访
2025-3-4省协会到阳原曲长城村调研学习
2025-3-4靳国庆与何景明举行座谈
2025-4-3枣强县政协副主席李建雪到大营镇调研走访
2025-3-31三闯米兰,清河羊绒产业收获了什么
2025-3-17第三届中国·大营裘祖文化节即将举办
2025-2-8大营镇:裘皮产品多元化 触网创新拓商机
2025-4-30辛集皮革:能变色能水洗,产品创新花样多
2025-4-25河北南宫:电商培训赋能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