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区动态
个人 企业 

揭秘天下裘都—大营镇裘皮产业发展历程

发布日期:2021-3-13  类型:免费文章  作者:  来源: 纪录新时代栏目   点击 3172

  大营镇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的南部,皮毛业是大营的传统产业。据史书记载,殷商末年,丞相比干曾在大营一带为官。当时这里遍地荆棘野兽肆虐,于是比干贴出告示鼓励民众打猎食肉,将剩下的兽皮收集起来进行反复泡制,终于发明了熟皮技艺,使生硬的各种兽皮变成柔软的皮张,进而将不同色泽、大小不同的皮张分类缝制成衣服,他将这一技艺传授乡里。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大营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皮草之乡”。那么裘皮是如何在大营镇逐步发展成支柱产业的呢?省级非物质遗产——大营裘皮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艾兴一接待了我们了解这段历史




  大营裘皮传统制作技艺共有16个环节56道工序,用这些工艺制作出来的裘皮产品,质地柔软,毛质细润,历来有“雪不落,雨不湿”的美誉,所以秦始皇曾亲封大营为“天下裘都,汉、唐、宋、元各代大营裘皮都曾为贡品。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大营裘皮与苏绣、景德镇的瓷器一道漂洋过海进入欧洲上流社会。 晚清民初时期,大营裘皮抵达一个发展的顶峰,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呈现一派繁荣现象。全国各地的皮货商人云集于此,售生买熟,出皮购裘。清道光年间,英、俄、日、荷等十多个国家的客商在大营设有货栈。




  作为传承人,艾兴一用自己的方式把古老的制裘技艺做成一种文化继承发扬下去,他告诉我们,虽然货栈林立的到老西街已不复存在,但大营人民街以北的一块占地千亩的空地每隔几天都会热闹非凡,非常值得去看一看。这就是大营的毛皮交易大集。大营的毛皮交易大集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它现在拥有摊位2000多个,日交易人数超两万人,日交易额突破80万,是国内知名的皮毛原材料集散地。




  十八行村别看不大,但全村500多户人家,700多人从事毛皮有关的产业,涵盖了生皮、熟皮、半成品、裘皮服装、裘皮饰品、剪绒、工艺品等不同的分类。





  过去大营镇家家户户大多只生产皮毛褥子、毛领这样的半成品,后来新的一代的大营人勇于创新,不断迎合市场需求,细分出了不同的毛皮产品,郑晨生把自家的产业自家定位在小饰品上,现在一家人每天都能在一起工作、生活,还能有稳定的收入这让他觉得很满足。而周亚萍一家却在另一个方向找到了定位。




  十八行村百姓的产业延伸之路其实就是大营镇裘皮产业发展历程的缩影。现在皮毛业以大营为中心,已幅射到周边5市县300多个村庄,加工企业和摊点达1.6万家,从业人员超15万人,形成了上百里的经济圈,涵盖裘皮服装、服饰、工艺品、半成品等十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年加工各类裘皮服装400多万件.大营已经成为国内品种最齐全、样式最新颖、潜力最充足的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

首页  |  关于协会  |  行业新闻  |  市场聚焦  |  技术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风采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毛皮产业网   电 话:0311-68090489  68012946   邮政编码:050031
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金马国际
E-mail:mpcyxh@163.com 技术支持:石家庄星象网络
冀ICP备2023017524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