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人物风采
个人 企业 

一针定 “裘”,守护裘皮技艺文脉 ——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营裘皮传统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发布日期:2025-11-18  类型:免费文章  作者:  来源: 《时尚&毛皮产业》2025.7-8期   点击 545

一针定 “裘”,守护裘皮技艺文脉

——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营裘皮传统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艾兴一

■ 本刊 李小亚 张国利


在河北枣强县大营镇,这片被 “比干制裘” 传说浸润了三千年的土地上,67 岁的艾兴一始终以匠心为针、以坚守为线,将家族十代制裘的技艺荣光与 “天下裘都” 的产业底蕴,缝缀进河北毛皮产业的发展长卷。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营裘皮传统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河北毛皮产业协会副会长,他既是老手艺的守护者,更是推动传统毛皮技艺与现代产业相融的践行者。

艾兴一的人生,自出生起便与裘皮紧密相连。大营镇 “人人懂皮草,家家会制作”,“百年传承、十代制裘” 的家族印记,深深刻在艾家血脉里。儿时的他,常在父亲的制裘作坊里打转,看软乎乎的皮料在指尖翻飞,听银针穿过皮子的细微声响。家传的 “十八针” 绝技,是他学艺路上的第一道关卡 —— 一寸皮料间针脚不超十八道,每一针都要均匀紧凑、松紧适度,缝制时需一气呵成,抻开后要平整流畅。为练好这门手艺,他的手不知被扎出多少血点,也不知挨过多少回父亲的 “缝衣尺”,可正是这份严苛,让十来岁的他便将制裘五十多道工序烂熟于心,更让 “匠心” 二字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数十年的深耕,让艾兴一从懵懂学徒成长为裘皮技艺的 “活字典”。他不仅守住了 “十八针” 的精髓,更从时光深处找回多项失传技艺,将抽刀技法、波浪技法、泡沫裁制技法等三十余项传统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在他眼中,传统制裘从不是简单的手工劳作,而是 “手法、眼法、心法、刀法、针法” 的融合 —— 老手艺人只需铺开几张皮子,扫一眼毛的长短、粗细与纹路,便能判断是否匹配。这份 “眼看手摸” 的功夫,是机械化生产无法替代的温度,更是河北毛皮产业珍贵的文化内核。

时代浪潮曾给传统技艺带来冲击。上世纪九十年代,机械化制裘兴起,机器轰鸣声中,传统手工技艺日渐式微;后来市场化冲击下,化工材料取代了土硝、黄米、皂角,批量生产挤压了精工细作的空间,不少老手艺人离世,技艺传承面临断代危机。“不能让三千年的手艺在我们这代丢了!” 作为河北毛皮产业协会副会长,艾兴一不仅牵挂家族技艺,更肩负着产业传承的责任。他深知,传统技艺是河北毛皮产业的根,只有守住根,产业才能走得更远。

带着这份使命感,艾兴一开始了 “双向奔赴” 的坚守 —— 既要护住老手艺,也要为产业谋未来。1984 年,他回归故里,先建货站、办贸易公司,为传统裘皮打开市场通道;担心人才断代,他创办学校,自 1988 年至今培养数百名传承人,让年轻血液注入传统技艺;在当地政府与协会支持下,他建起 “非遗” 传习所,通过多媒体、文物展示、场景还原等方式,将三千年裘皮文化呈现在大众眼前,为大营毛皮擦亮文化名片。他常对行业同仁说:“当代人崇尚染色毛皮是误区,天然之色与传统鞣制工艺,终将成为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花甲之年的艾兴一仍在奔跑。他在产业论坛上分享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思路,助力河北毛皮产业实现 “守正创新”。每当谈及未来,他眼中总闪着矍铄的光:“我这一辈子都在跟‘皮活儿’打交道,往后还要继续做下去,让河北的裘皮技艺,既留得住历史,也看得见未来。”

从家族传承到产业担当,艾兴一用一针一线,串联起河北毛皮产业的过去与未来。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老匠人的坚守,更是河北毛皮产业守护文化根脉、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编辑:岳含笑

首页  |  关于协会  |  行业新闻  |  市场聚焦  |  技术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风采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毛皮产业网   电 话:0311-68090489  68012946   邮政编码:050031
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金马国际
E-mail:mpcyxh@163.com 技术支持:石家庄星象网络
冀ICP备2023017524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