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市场聚焦 >> 市场分析
个人 企业 

没有“灵魂”的时尚品牌能走多远?

发布日期:2021-1-13  类型:免费文章  作者:  来源: 中国服饰   点击 1871

西班牙快时尚巨头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近日宣布将关闭旗下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在中国的所有实体门店,仅保留官网和天猫旗舰店等电商渠道,预计所有关店工作将在2021年年中前完成。Inditex集团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期内净亏损达1.9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尽管集团表示旗下品牌未来将加强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外界并不看好快时尚“东山再起”。尤其是针对年轻受众的品牌,没有设计师环节,能走多远呢?


“快时尚”集体败北

2018—2019年,是众多海外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分水岭,这恰是“国潮”兴起的时代。

2018年11月末,英国高街服饰零售商New Look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同期Topshop宣布关闭运营四年多的天猫旗舰店。2019年5月Forever 21退出中国市场,去年年初GAP旗下子品牌Old Navy撤出,紧接着Esprit宣布将全面关店。

凭借一个“快”字,快时尚短时间内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其广受诟病的质量问题一直没有改进,加之欧美版型并不贴合中国消费者身材,尽管价格一低再低,性价比却不高。快时尚品牌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即设计缺少特点,没有设计师环节,品牌风格大同小异,形成一个集团旗下品牌左右手互博的尴尬局面。

“国潮”创新加速其出局

快时尚品牌集体没落的原因,还在于崛起的中国本土服装品牌,以及加速变年轻的奢侈品,一些传统品牌的营销创新玩法也加速快时尚出局。


《百度国潮大数据》显示,2009年国产服装品牌的标签为“复兴计划”“代工”“促销”“耐穿耐用”等,时隔11年标签已成为“国潮”“出口”“原创设计”“盈利提升”等,发生了质的飞跃。随着互联网消费的兴起,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更为广泛,网红品牌、设计师品牌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高性价比的选择。

除了产品本身,快时尚消费模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抵制。资料显示,快时尚让全球普通消费者每人拥有衣服数量增长了6倍,“买更多、买更快”的促销理念与责任消费、环保消费趋势背道而驰。尤其是在疫情后,人们对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倾向实用、性价比、品质、个性化等方面,这些原因促使快时尚产业进入反思潮。


首页  |  关于协会  |  行业新闻  |  市场聚焦  |  技术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风采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毛皮产业网   电 话:0311-68090489  68012946   邮政编码:050031
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金马国际
E-mail:mpcyxh@163.com 技术支持:石家庄星象网络
冀ICP备2023017524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