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推动更大力度的改革,以全新的开放姿态拥抱新时代。“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预期2021年中国在扩大外贸,尤其是扩大进口规模方面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拥护者,中国积极参与WTO规则的修订和完善,履行大国责任,积极推动RCEP、中欧BIT、中日韩FTA等区域经贸合作协议的达成,在G20峰会、APEC、金砖国家会议等多边对话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持续深化和全球经济共同发展,构建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共享发展红利。未来中国必然将在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和中欧BIT等多双边投资协定合作领域取得更多成果,同时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惠的国际经济合作局面。目前来看,在诸多国际合作组织和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中国外贸伙伴多元化将是大势所趋,外贸规模的进一步提升有望在2021年成为现实。
(三)政策效应加速释放,深化改革激活新动能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从上至下各级主管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复苏,促进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部分政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快速形成了新的经济动力。例如,对医疗卫生、餐饮服务等行业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带动了内需的快速扩张,拉动了疫情后中国经济的恢复。
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上,相关中长期政策将分阶段、分层次、分对象逐步发挥作用。例如,针对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航空航天、操作系统、种业等高精尖领域的政策将逐步释放,有理由相信,这些产业政策效果将在2021年逐步显现,推动外贸的增长。
(四)中国影响力快速提升,经济安全转化发展优势
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已经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认可,国际影响力有了大幅提升。中国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近年来在民生工程、公共交通、社会安全、法制健全等方面的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在知识产权、品牌保护、私人财产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建设向国际标准靠拢,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已经具备。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99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其中,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6.1%和31.6%,高技术服务业中的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比分别增长43.9%、35.1%、93.6%、53%。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和营商环境的改善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李春顶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贸易系主任、教授;李董林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表1:2020年1-11月三大贸易主体外贸情况
(单位:万亿元)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国有企业
进出口总额(增幅) 13.47(12.1%) 11.25(-1.8%) 4.22(-1.2%)
进出口总额占比 44.9% 38.7% 14.5%
出口总额(增幅) 8.69(13.2%) 5.82(-4.2%) 1.31(-10.2%)
进口总额(增幅) 4.37(10.4%) 5.43(0.8%) 2.91(-13.5%)
表2: 2020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情况
(单位:万亿元)
进出口总额 贸易占比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同比增幅) (同比增幅) (同比增幅)
东盟 4.74(7.0%) 14.73% 2.66(7.0%) 2.08(6.9%)
欧盟 4.50(5.3%) 13.98% 2.71(7.2%) 1.79(2.6%)
美国 4.06(8.8%) 12.63% 3.13(8.4%) 0.93(10.1%)
日本 2.20(1.2%) 6.83% 0.99(0.1%) 1.21(2.1%)
韩国 1.97(0.7%) 6.14% 0.78(1.8%) 1.20(0.0%)
中国香港 1.93(-2.9%) 6.01% 1.88(-2.2%) 0.05(-22.9%)
中国台湾 1.80(14.6%) 5.61% 0.42(9.5%) 1.39(16.2%)
德国 1.33(4.3%) 4.13% 0.60(9.3%) 0.73(-0.5%)
越南 1.33(18.8%) 4.13% 0.79(16.6%) 0.54(22.2%)
澳大利亚 1.17(-0.1%) 3.63% 0.37(11.2%) 0.80(-4.6%)